15个字,相识中华思想

本文摘要:01、诚“诚”是儒家思想的焦点观点之一,其基本寄义是真实无妄。儒家认为,“诚”是“天道”或“天理”的本质,是万物得以存在的凭据。同时,“诚”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础,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设在心田真实无妄之上,否则即是虚妄,《中庸》称之为“不诚无物”。 圣人以“诚”为天性,其言行自然与“天道”“天理”相合;君子则以“诚”作为道德修养的目的以及达于“天道”“天理”的途径。例句:◎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(《礼记·中庸》)(“诚”,是天的规则;到达“诚”,是人的修养路径。

亚傅体育APP

01、诚“诚”是儒家思想的焦点观点之一,其基本寄义是真实无妄。儒家认为,“诚”是“天道”或“天理”的本质,是万物得以存在的凭据。同时,“诚”也是道德的本原和基础,一切道德的行为必须建设在心田真实无妄之上,否则即是虚妄,《中庸》称之为“不诚无物”。

圣人以“诚”为天性,其言行自然与“天道”“天理”相合;君子则以“诚”作为道德修养的目的以及达于“天道”“天理”的途径。例句:◎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(《礼记·中庸》)(“诚”,是天的规则;到达“诚”,是人的修养路径。

)◎诚者,真实无妄之谓,天理之本然也。(朱熹《中庸章句》)(“诚”就是真实不伪诈,是天理原来的状态。

)2、道本义指人所行之路,引申而有三重寄义:其一,指差别领域的事物所遵循的规则,如日月星辰运行的纪律称为天道,人事运动所遵循的纪律称为人道;其二,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规则;其三,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,逾越于有形的详细事物,是万物生成的基始,又是万物存在和人类行为的凭据。儒家、道家、释教等都谈论道,其内在差异甚大。

儒家之道以仁义礼乐为基本内容,释教和道家之道偏重“空”“无”方面的意义。例句:◎天道远,人道迩。(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)(天之道遥远,人事之道切近。

)◎形而上者谓之道。(《周易·系辞上》)(有形之上者称为道。)  3、德“德”有两种差别寄义:其一,指小我私家的良好品格某人们在社会配合生活中的良好品行。“德”原初的意义与行为有关,主要指外在的道品德为,后兼指与道品德为相应的内在的情感、意识,“德”被认为是外在的道品德为与内在的道德情感、道德意识的联合。

其二,指事物从“道”所得的特殊纪律或特性,是幽隐无形的“道”的详细显现,也是事物发生和存在的内在依据。例句:◎天生烝民,有物有则,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。

(《诗经·风雅·烝民》)(上天降生众民,有事物就有规则,民众遵守普遍的规则,崇好这样的美德。)◎道生之,德畜之。(《老子·五十一章》)(道生成万物,德蓄养万物。

)4、理本义指玉石的纹理,引申而有三重寄义:其一,指详细事物的样式或性质,如短长、巨细、周遭、坚脆、轻重、白黑等物理属性;其二,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规则;其三,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。后两种寄义与“道”相近。宋明时期的学者特别注重对“理”的分析,以“理”为最高领域,因此宋明时期占主导职位的学术体系被称为“理学”。

例句:◎物无妄然,必由其理。(王弼《周易略例》)(事物没有随意而为的,一定会因循其理。

)◎有物必有则,一物须有一理。(《二程遗书》卷十八)(每一事物的存在必有其规则,但所有事物都须有万物皆同的理。

)5、气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实体,是组成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物质质料,同时也是生命和精神得以发生和存在的基础。此外,某些思想家还为“气”赋予了道德属性。

“气”没有详细的形状,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。“气”的凝聚意味着事物的生成,“气”的消散意味着事物的消亡。“气”领悟于所有有形之物的内外。

哲学意义上的“气”与知识性的“气体”观点差别,“气体”指种种非液体、非固体的存在;而从哲学层面来看,液体、固体既是有形之物,其生成、存在也是“气”凝聚的效果。例句:◎通天下一气耳。(《庄子·知北游》)(领悟天下万物的就是一个“气”而已。

)◎天地合气,万物自生。(王充《论衡·自然》)(天地之气相互交合,万物自然而生。)6、情“情”有三种差别寄义:其一,泛指人的情感、欲望。

“情”受外物感动而发,是人的自然本能,不是后天习得的。其二,特指人的某些情感、欲望,通常被划定为好、恶、喜、怒、哀、乐等六者,或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等七者。前者也被称作“六志”或“六情”,后者被称作“七情”。

其三,指情实或实情。对于前两个意义上的“情”,历代学者持有差别态度,或主张抑制“情”,或认可“情”的合理性而加以引导和安处。

例句 :◎何谓人情?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,七者弗学而能。(《礼记·礼运》)(什么叫做人之情?就是喜爱、恼怒、悲伤、恐惧、喜爱、憎恶、欲求,这七者不用学习就能发生。

)◎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(《论语·子路》)(职位高的人考究诚信,则民众没有人敢不以实情相待。

)7、趣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志趣、情趣、意趣等。作者的“趣”决议他们对自然、人生的奇特体验和明白,以及对作品主题的选择和作品的体现气势派头。“趣”是作品中无形的精神韵味,通过审美运动而体现出它的价值与品位高下。

例句 :◎(嵇)康善谈理,又能属文,其高情远趣,率然玄远。(《晋书·嵇康传》)(嵇康善谈玄理,又擅长写作,他的情趣雅致,率真而旷远。

)◎世人所难过者唯趣。趣如山上之色,水中之味,花中之光,女中之态,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,唯会意者知之。……夫趣得之自然者深,得之学问者浅。

(袁宏道《叙陈正甫〈会意集〉》)(世人难以意会的只有“趣”。“趣”好比山的颜色、水的味道、花的色泽、女人的姿容,纵然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,只有领会于心的人知道它。……趣,如果从自然之性中得来,那是深条理的“趣”;如果从学问中得来,往往是肤浅的“趣”。)8、仁“仁”的基本寄义是爱人,进而到达人与人之间、天地万物之间一体的状态。

“仁”既是道品德为的基础和依据,又是一种内在的与道品德为相应的心理意识。大要来说,“仁”有如下三重寄义:其一,指恻隐之心或良心;其二,指泉源于父子兄弟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德;其三,指天地万物一体的状态和境界。儒家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,并将“仁”明白为有差等的爱,即爱人以孝怙恃敬兄长为先,进而关爱其他家族成员,最终扩大为对天下之人的泛爱。

例句:◎克己复礼为仁。(《论语·颜渊》)(约束自己使言语行为都合于礼,就是仁。

)◎仁者,爱之理,心之德也。(朱熹《论语集注》)(仁,是爱的原理,心的德性。)9、天“天”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神圣性和终极意义的一个观点。

亚傅体育APP

主要有三种差别的寄义:其一,指自然意义上的天空某人世之外的整个自然界,其运行出现出一定的纪律和秩序;其二,指主宰万物的具有人格意志的神灵;其三,指万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规则,同时也是人的心性、道德以及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依据。例句 :◎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(《荀子·天论》)(天的运行有其牢固的纪律,不因为尧的贤明而存在,不因为桀的残暴而消失。)◎上天孚佑下民。

(《尚书·汤诰》)(上天信任并保佑黎民。)◎天者,理也。

(《二程遗书》卷十一)(天就是宇宙的普遍规则。)10、王本为夏、商、周三代天子的称呼,春秋以后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局势遭到破坏,至战国时期列国君主皆可称王。

秦汉以后,“王”一般是天子对自己直系男性亲属的最高封爵。在儒家特别是孔孟的政治哲学叙述中,“王”一方面代表上天的旨意,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;另一方面又被赋予了极强的道德特质和政治理想。儒家认为,用仁义治理或统一天下、以道德手段使天下人都来归顺叫做“王(wànɡ)”,依靠仁义道德形整天下一统的政治局势叫做“王道”。

例句:◎天下归之之谓王,天下去之之谓亡。(《荀子·正论》)(天下人归顺他,就可以称王;天下人扬弃他,就只会死亡。)11、物“物”一般指天地之间有形有象的一切存在,大要有三种差别寄义:其一,指有形的详细存在物,包罗种种自然物、人造物,也包罗种种生物和人。其二,指人伦关系中发生的事务、事情,如侍奉怙恃、为政治国等,这个意义上的“物”相当于“事”。

其三,指详细存在物某人伦事务的总和,通常称“万物”。例句:◎有天地,然后万物生焉。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。

(《周易·序卦》)(先有天地,然后万物化生。充满天地之间的只是万物。

)◎意之所用,必有其物,物即事也。如意用于事亲,即事亲为一物。

(《传习录》卷中)(知己感应运用,一定用于“物”上,“物”就是种种事,如知己感应运用于侍奉双亲,那么侍奉双亲就是一个“物”。)12、心“心”是人之情感、认识和价值的基础,生命的主宰。

与耳、目、鼻、口等被动地感知外物差别,“心”具有思考的能力,可以分辨和整理感官所获得的质料,举行知识和道德判断。孟子认为“心”包罗恻隐、辞让、羞恶、是非等四端,道德实践的焦点就是生存并扩充人固有的善心。道家则认为虚静是心的基础状态,如静止之水,由此可以掌握天地万物的本原。

例句 :◎线人之官不思,而蔽于物。物交物,则引之而已矣。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(线人等器官不能思考,因而被外物的表象遮蔽。

线人与外物相接触,就会被其引向歧途。“心”这个器官能够思考,思考便能有所得,不思考便无所得。)◎心者,一身之主宰。

(《朱子语类》卷五)(心是人身体的主宰。)13、性昔人所讨论的“性”的看法,主要指“人性”。“性”的观点包罗两个要点:其一,是事物天生所具有的属性,非后天人为;其二,是某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,非某些个体所特有。据此而言,“人性”看法也有两种差别的寄义:其一,指人天生所具有的普遍属性,包罗身体上的种种生命特征及欲望、知觉等;其二,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,亦即人区别于禽兽的道德天性。

历代学者对人性善恶的问题有着许多差别的看法,或性善,或性恶,或性无善恶,或性有善有不善,或有性善有性不善。例句:◎食、色,性也。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(对饮食和美色的追求是人的天性。

)◎性即理也。(《二程遗书》卷二十二上)(性就是理。)14、虚“虚”指世界或者心灵的一种状态。大要有两种差别的寄义:其一,指世界的本原,万物皆由虚无中来。

但昔人对“虚”的这一寄义又有差别明白:或认为“虚”就是空虚无有;或认为“虚”指“气”的存在状态,因为“气”的存在隐微无形,故以“虚”称之,但并非完全空无。其二,指虚静的或没有偏见的心田状态。例句 :◎太虚无形,气之本体。

(张载《正蒙·太和》)(“虚”是无形的,是“气”的原来状态。)◎唯道集虚,虚者心斋也。(《庄子·人间世》)(只有道搜集并出现于虚静的心灵,“虚”就是心斋。)15、义“义”的基本寄义是合理、恰当,引申而有两重寄义:其一,指人行事的合理依据与尺度;其二,指在道德意识的判断与引导下,调治言行使之切合一定的尺度,以获得合理的安处。

宋代学者用“理”或“天理”的观点来解释“义”,认为“义”就是“天理”所划定的合理的尺度,同时要求言行切合“天理”。例句:◎君子喻于义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(君子知晓并遵循义。

)◎义者,心之制,事之宜也。(朱熹《孟子集注》)(义就是约束自己的心田,使事情合宜。). End .。


本文关键词:15个字,相识,中华,思想,、,诚,“,”,是,亚傅体育APP

本文来源:亚傅体育APP-www.niwowei.com

Copyright © 2009-2022 www.niwowei.com. 亚傅体育APP科技 版权所有   ICP备46498865号-3   XML地图   亚傅体育APP官方下载-官网登录